来源:家长学院  作者:佚名

  (三)推进基础教育关键领域改革,全面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年来,课程教材建设大力加强,招生入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改革不断深化,学生减负持续发力,基础教育关键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一是课程教材建设不断加强。教材是最重要的教书育人载体。2019年秋季新学期,义务教育统编三科教材在所有年级覆盖。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加强义务教育课程与高中课程的衔接和一体化设计。

  2019年秋季学期起,普通高中统编三科教材率先在北京等6省份投入使用,教育部加大了对使用省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地市级教育教研部门等骨干人员的培训,并部署完成了新教材教师的培训,确保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三科教材导向和特色都很鲜明,主要体现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价值导向正确,让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打好中国底色;选文选材精当,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精选贴近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的内容,做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呈现方式新颖,编排合理,图文并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据调查,教师对教材的总体满意度达92%。

  3月,教育部在系统研究基础上,推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明确了中小学系统化、制度化、长效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确定了课程教材、实践活动、考核评价、教师队伍、场所和资源建设等方面20余项工作任务。

  2019年底至2020年初,《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重磅发布,首次对我国教育领域各学段、各学科教材建设作出系统设计;并提出到2022年中小学教材建设重点是增强教材育人功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学段教材的系统性,强化相关领域教材建设。与之相应,《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学校选用境外教材管理办法》等4个教材管理办法文件同时出台。《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呈现出几个特点:首先加强国家统筹。《管理办法》规定,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课程教材,以及其他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教材和涉及国家主权、安全以及民族、宗教等内容的教材,实行国家统一编写、统一审核、统一使用。国家课程教材必须在国家公布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中选用,地方课程教材必须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公布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中选用,各地教材选用结果必须在教育部门网站上公示并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其次加强全过程管理。《管理办法》对教材的编写修订、审核、出版发行、选用使用、激励保障、检查监督等各个环节都作出规定。再次提高教材编写门槛。明确中小学教材实行单位编写制;从政治、专业、品德等对主编和编写人员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要遵纪守法,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形象和师德师风。最后加强审核把关,坚持“凡编必审、凡选必审”。此外,“校本课程由学校开发……原则上不编写出版教材”“原则上地方课程教材不得跨省使用、校本课程教材不得跨校使用”“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使用境外教材。普通高中选用境外教材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执行”等规定,与中小学校都息息相关。

  二是招生入学改革不断深化。入学机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一定意义上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意见》明确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强调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免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并明确指出“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这项规定着眼于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执行了《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相关法律要求,构建了公办民办一视同仁、平等发展、互不享有特权的招生机制,促进形成良好的基础教育生态。

  三是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加强。课堂教学是育人的重要阵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意见》《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意见》均倡导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方式。《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意见》特别指出,教师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上要讲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意见》强调,要实施好新课程新教材,要有序推进选课走班,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要优化教学管理。《实验教学意见》明确,在2023年前要将实验操作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成绩作为高中招生录取依据。可以预见,实验进入中考将大大促进中小学的实验教学,积极推动学生开展研究型、任务型、项目化、问题式、合作式学习。

  教研队伍是提高我国教育教学质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教研工作意见》明确了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务,即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管理决策;首次提出了教研员的专业标准,明确了教研员应具备政治素质过硬等五个基本条件,对谁能当教研员提出了准入条件;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工作体系,“有条件的地方应独立设置教研机构”,配齐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同时,还对创新教研方式提出了要求。

  四是评价体系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评价是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导向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意见》提出要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制定县域义务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标准,还特别强调“党政有关负责人要牢固树立科学教育观,正确政绩观,严禁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通过评价改革,切实改变唯分数、唯升学倾向。《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意见》提出要“深化考试命题改革”,《考试命题意见》就是落实这一要求。《考试命题意见》规定:“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所设定的除综合实践活动外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即俗称“全科开考”,这将促使全面育人落到实处。《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意见》要求“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考试命题意见》规定“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不得超标命题”,倡导多年的以课标为准进行教学、“学什么就考什么”终于成为国家层面的落地政策。《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意见》要求考试内容要“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命题意见》规定“试题命制既要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意味着耗时费力、死记硬背、低效重复的“题海战术”可能失灵,促使广大教师切实改革教育教学模式。

  高考综合改革取得新进展。4月,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八省市改革方案公布,既吸收前两批的经验,又结合各自的实际,稳妥积极推进。

  五是学生减负持续发力。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是近年来基础教育的重大任务。2018年底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随后各地相继跟进,目前已有26个省份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意见》也誓言“坚决防止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规范全国性竞赛活动。4月,教育部委托中国教育学会开展了首次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审核工作,公布了29项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大幅削减了竞赛数量。教育部要求,除本次公布的竞赛活动以及根据教育教学需要由教育部按规定组织开展的竞赛活动以外,其他所谓全国性竞赛包括通过网络形式举办的全国性竞赛均不合规,不得在任何区域内实施,有效整治了竞赛乱象。

  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由线下向线上延伸。6月,教育部组织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回头看”活动,要求各地再次全面摸排线下培训机构,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治理效果。7月,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印发《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对面向中小学生的学科类校外线上培训进行系统规范管理。该《意见》规定,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实施校外线上培训备案审查制度;同时要求经排查发现问题的校外线上培训机构,于2020年6月底前应按整改意见完成整改,实现线上线下同步管理,并于2019年10月召开全国性会议,部署深化校外培训治理工作。

  积极推动中小学建立学生弹性离校制度,有效开展课后服务工作,明确相关保障措施,不断扩大课后服务覆盖面,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目前,有29个省份已经制定了关于建立中小学课后服务制度的意见,绝大部分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也制定了具体实施办法。据统计,全国有36个大中城市66. 2%的小学、56. 4%的初中开展了课后服务,43. 2%的小学生、33. 7%的初中生自愿参加了课后服务。

|<< << < 1 2 3 4 5 6 7 8 9 > >> >>|


·上一篇文章:艺术品市场新常态的破冰转型
·下一篇文章:全国9.04亿网民中6.5亿网民月收入不足5000元,手机游戏用户5.32亿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qsyj.cn/news/hotnew/20228172117083I1EJ9A485H23F34KH.htm


相关内容

北京翰海2019秋拍开幕 呈现近两千件拍品

佚名

2019年伦敦设计节给出答案:如何用科技创作艺术

佚名

2019台北艺术博览会开展

陈斌

新学期是彩色的——各地2019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扫描

郑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