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大辞典

    □江西省莲花县城厢中学  贺金华

    校园文化是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取向,展现学校风貌,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建设应当以三个面向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南,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突出“以人为本、和谐育人”的办学理念,强化“三风”建设,为学生的成长、教师水平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创设优良的人文环境与和谐发展氛围。

    1.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体现个性、促进发展”的原则。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能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校园物质文化既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学校应根据教育特点、区域特点、时代特点,吸纳精华,在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自然景观建设应该做到美化、绿化、亮化和净化。人文景观的创设,可以充分利用精美的雕饰、特色标志牌、人本化的警示语、优美的画廊等内涵丰富的文化宣传形式,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怡情励志,促进主动发展。广播站、校园网、校刊等文化阵地的开办则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和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文化阵地还要与社区、文化团体密切联系,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拓展校园文化阵地,丰富校园文化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现代化的学校给自己创设的优越文化氛围和学习环境,从而能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

    2.校园文化建设应通过全员参与,开展各种创建活动,形成行为文化。

    校园行为文化是师生文明素质的表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表现在学生的文明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的管理行为以及学校人际关系等方面。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可以转化为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情操,影响一生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合格人才,在青少年时期就必须高度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教师的教育行为体现了师德水平和教学能力,学校干部、教师的教育行为和管理行为对学生的世界观形成、心理成长、行为养成都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师德建设,严格规范教师、干部的教育和管理行为。此外,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的密切合作,从而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共同完成学校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

    校园行为文化既是学校文明程度的体现,也是学校教育、管理水平的体现。学校要认真落实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积极开展“文明修身”工程,在学生中开展修道德之身、修心灵之身、修健康之身、修溢美之身、修创新之身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基础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美育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还要重视师德建设,增强广大教师争做光荣人民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发广大教师严格自律,恪尽职守,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学校要依法治校,通过民主管理,调动每一位教职工的积极性,及时排除和避免教职工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真正形成一个团结、和谐、统一的集体。

    3.校园文化建设应通过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运转的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才能规范师生行为,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学校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能够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体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实施,应当按章办事、不徇私情,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提倡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学校还要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性发展的生动活泼的制度环境,促进广大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4.校园文化建设应通过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育人理念,形成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的“三风”建设上。“三风”建设是校园文化中精神文化的内涵,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学校的巨大的精神财富,是推动学校前进的精神力量。校风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等素质的综合表现。学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孤立的建设活动,而应把它定位为各类创建活动的集合,应与各级各类规范化学校、示范学校、文明学校、绿色学校等的创建工作结合起来,把它作为提高学校管理层次,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推动学校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有效载体。在此过程中应重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广大师生全员、全程、全方位自主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让师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锻炼,提升品位,提高文化修养及价值观念,实现师生和学校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育人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校园活动等各方面。学校应当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建设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全校上下提高认识,确保投入,采取措施,全面推进,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成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3.校园文化建设应通过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运转的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才能规范师生行为,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学校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能够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体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实施,应当按章办事、不徇私情,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提倡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学校还要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性发展的生动活泼的制度环境,促进广大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4.校园文化建设应通过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育人理念,形成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的“三风”建设上。“三风”建设是校园文化中精神文化的内涵,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学校的巨大的精神财富,是推动学校前进的精神力量。校风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等素质的综合表现。学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孤立的建设活动,而应把它定位为各类创建活动的集合,应与各级各类规范化学校、示范学校、文明学校、绿色学校等的创建工作结合起来,把它作为提高学校管理层次,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推动学校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有效载体。在此过程中应重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广大师生全员、全程、全方位自主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让师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锻炼,提升品位,提高文化修养及价值观念,实现师生和学校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育人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校园活动等各方面。学校应当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建设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全校上下提高认识,确保投入,采取措施,全面推进,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成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上一篇信仰与校园文化

下一篇当阳一中高分“神话”背后的故事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