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乌镇酒俗源远流长,考古发现的乌镇东郊三里许的潭家湾古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证明,早在6000多年前氏族部落的先民们,已经使用陶器盛酒。有史记载,自唐宋以降,朝廷在乌镇设置酒正的税官,而且“事权浸微”。酒税的收入仅次于“土地税”——钱粮。
清末民初,乌镇糟坊、酒店、酒摊多,北郊农村以酿烧酒为副业,全盛时“烧酒灶头”有300多副。民间应酬交往、时令节日、红白喜庆、开张建屋都少不了酒,有“乌镇到烧酒香”的民谣。
清末民初,乌镇糟坊、酒店、酒摊多,北郊农村以酿烧酒为副业,全盛时“烧酒灶头”有300多副。民间应酬交往、时令节日、红白喜庆、开张建屋都少不了酒,有“乌镇到烧酒香”的民谣。
三白酒,南北朝时就有记载,梁武帝萧衍有诗云:“金杯盏白酒”,颇为历代缙绅所称道,有云:“年末小民之家,皆尚三白”,三白者乃米白、曲白、水白(清)之谓,民间年底家家酿制,腊月和过年饮“三白”成了酒俗。三白酒俗称杜搭酒。乾隆《乌青镇志—风俗篇》曾这样记载:“四时十二月,月月有仪,异常闹猛。”
此外,建房和上梁酒,集会喝会酒,茧行开称,丝行开业、商店作坊新开喝开张酒。连庆贺婚嫁叫吃喜酒,成了办喜事的代称。庆贺寿诞叫吃寿酒,生了孩子办三朝酒、满月酒、挪周酒。死了人办素酒。还有接风酒、顺风酒等等。真是无酒不成礼仪,酒俗成了乌镇文化生活的一大内涵。古代文人骚客留下了带“酒”的诗篇数百首。
此外,建房和上梁酒,集会喝会酒,茧行开称,丝行开业、商店作坊新开喝开张酒。连庆贺婚嫁叫吃喜酒,成了办喜事的代称。庆贺寿诞叫吃寿酒,生了孩子办三朝酒、满月酒、挪周酒。死了人办素酒。还有接风酒、顺风酒等等。真是无酒不成礼仪,酒俗成了乌镇文化生活的一大内涵。古代文人骚客留下了带“酒”的诗篇数百首。
关于乌镇的有趣的文化习俗还有许许多多。悠悠岁月,乌镇人坚忍不拔地开拓自己的家园,酿造富有特色的乡土文化,正是这些独特的文化民俗风情,使她成为了江南古镇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乌镇祖祖辈辈的先民们在求生存、图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所凝练和闪射出来的智慧、精神和力量,如滋润大地和生命的水一样,构成了水乡乌镇的灵魂和血脉。
乌镇的蓝印花布非常有名,蓝印花与苗族的蜡染一样,都是我国最古老的织物印花方法之一。与苗族的蜡染布相比较,蓝印花布无论是在色彩的饱和度,还是印染工艺技巧方面都是有过之而不及的。蓝印花布古称“药斑布”、“石灰浇花布”,又称“蓝拷花布”,是我国传统民间工艺中的一枝美丽奇葩,它以质朴的色彩,古拙的纹样,素雅的风韵,清新明快的魅力而享誉海内外的,因为布是以靛蓝印染而成,故名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制作历史渊远流长,早在秦汉,在织物上印上花纹染色的面料称作“缬”,据《二仪实录》载“缬,秦汉间始有”,《周礼·工记》在记载当时染色工艺状况时也写道“青与白相间也”。
在秦汉造纸术未发明,棉花种植尚未引进,因此人们只能在木板上二面阴刻成花纹,然后把麻、丝织物夹在二块花版之间进行草木染色。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印花布称作“夹缬”,这也可以说是今日蓝印花布之雏形。
手工蓝印花布始于汉朝,发展在宋代,而真正形成自己的生产工艺和独特风格是在明清时期。在宋元蓝印花布称为“药斑布”,在明清又称作“浇花布”。
在明清时期,由于当时崇德(今桐乡)的气候地理环境非常适宜“蓝草”(印染兰印花布的一种主要植物染料)的生长,且“蓝草”种植在当地农村已十分普遍,再加上当地的民间纺织技术又十分发达,故在明清时期崇德的染织蓝印花布的作坊已充斥街市,据明代《崇德县志》记载,在“染织局”登记在册的手工染坊就有十九家之多。
(编辑:www.zgwhw.com)
上一篇: 中国民间风俗大合集二
下一篇: 藏族民族文化风靡网络之大学食堂边巴德吉唱响藏语版喜欢你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