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朋友新买一台升级版扫地机器人,发来视频向我推荐:只有现代人才能享受现代高科技产品!我怼了一句,古代早有机器人,且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汤问》有关周穆王的记载,堪称是他“西游归来”的续集:“……反还,未及中国,道有献工人名偃师,穆王荐之,问曰:‘若有何能?’偃师曰:‘臣唯命所试,然臣已有所造,愿王先观之。’”第二天周穆王召见时,偃师带了一个人同去,“臣之所造能倡者(歌舞伎)”。周穆王非常惊讶地看着这个机器人“趋步俯仰”,如真人一般。周穆王碰了碰“倡者”的下巴,它“则歌合律”;抬其手,它立马“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周穆王认为它就是真人,便叫姬妃们前来观赏。谁知表演快结束时,“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周穆王大怒,“立欲诛偃师”。吓得偃师魂飞胆丧,“立剖散倡者以示王”,原来“倡者”的内脏和外躯及皮毛、齿发,都是用革、木、胶、漆及各种颜料所制成。随后,偃师将“倡者”重新装好,一个活生生的“男演员”又出现于众人面前。

  偃师再次请周穆王演试,周穆王“试废其心”,它则口不能言;“废其脏”,它“口不能言”;“废其肝”,则“目不能视”;“废其肾”,则“足不能步”。周穆王一下子又兴高采烈起来:“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偃师所研制的“倡者”,是我国古籍记载最早的机器人,它逼真的形象,使所有看到的人都信以为真,以至于周穆王醋意大发。对此,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还留下“不须看尽鱼龙戏,终遣君王怒偃师”的诗句。

  偃师之后,古籍中有关机器人的记载就不绝于书。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为确保大军补给能快速穿越崎岖山路准时到达战场,发明了名为“木牛流马”的运输工具。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曰:“九年,(诸葛)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陈寿还点赞说:“亮性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无独有偶,几乎在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的同时,魏国发明大师马钧更厉害,他不仅发明用于战争的“指南车”,也研制出一种能歌善舞的大型机器人。刘宋著名史学家裴松之注释《三国志·魏书·方技传》“杜夔”条引用西晋初思想家傅玄《马钧传》说,马钧任给事中时,有一次与散骑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在朝堂上议论指南车的事,他们两人认为古代根本没指南车,古籍记载是虚假的。马钧说:“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高、秦两人便嘲笑马钧。马钧便说:“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高、秦便把这事上奏给魏明帝,“诏先生作之”。指南车造出来后,“天下服其巧矣”。后来有人向魏明帝进献了一套只能当摆设不能活动的杂技模型,魏明帝就诏问马钧,你能否让它动起来?马钧肯定答说,能!“(马钧)受诏作之。以大木雕构,使其形若轮,平地施之,潜以水发焉。设为女乐舞象,至令木人击鼓吹箫;作山岳,使木人跳丸、掷剑,缘垣、倒立,出入自在,百官行署,春磨、斗鸡,变化百端。”裴松之称赞马钧“巧思绝世”。

  到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期隋唐年间,擅长制造奇巧物件的“工程师”们,更是做出了一批奇特的“黑科技”。唐初“青钱学士”张鷟《朝野佥载》卷六载连续记载了“招待机器人”“捕鱼机器人”和“歌舞机器人”,亦真亦幻,的确令人眼界大开。洛州的殷文亮曾当过县令,平常喜欢喝酒,“刻木为人,衣以缯彩,酌酒行斛,皆有次第”。意思说,他制作了一个木机器人并给它穿上绫罗绸缎,使其成为“女招待”。这个木制美女机器人“酌酒行斛”,酒杯没喝干“饮不尽”,她则“歌管连理催”,且总是彬彬有礼。这个“女招待”机器人功能还远不止这些,调了机关,它就是一名“歌舞伎”,唱歌吹笙,“皆能应节”。将作大匠扬务廉更有趣,他在沁州“刻木作僧”,手捧一钵,“自能行乞”。等钵中钱满,就自动收起钱,并向施主躬身行礼。结果“市人竞观,欲其作声,施者日盈数千矣”。而郴州刺史王据则研制了一台“捕鱼机器人”,他“刻木为獭”,沉于水中,捕到鱼后脑袋就露出水面。缘何这个木制捕鱼机器人能捕到鱼?“盖獭口中安饵,为转关,以石缒之则沉。鱼取其饵,关即发,口合则衔鱼,石发则浮出矣。”

  古籍中凡此种种看起来颇为神奇的机器人,虽不可尽信,但古人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精神仍值得学习。(赵柒斤)

  来源:中国作家网-北京青年报




上一篇秋瑾绝命词之辩

下一篇“涨知识”:秦半两、汉五铢和5角硬币,谁最重?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