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c)声音表现时空感与文字内容时空感相一致
画面对于时空的转换表现比较简单,所见即所得。但是播音主持不是这样,书面的时空描述要通过声音表现出来,不是那么容易。作品内容中的时空描述有过去和现在的时空对应,有久远的时空,有现实的时空,有虚幻的时空。有展现瞬间的词汇,有表述长久时间的词汇等等。我们在创作时就应在现实生活给我们的时空感受的经验的基础上,对应改变作品的声音表现状态,如:高低、直曲、刚柔、明暗、虚实、厚薄、粗细、强弱等就可以将不同的时空感表述的贴切些。
比如:“一晃十年过去了”这个句子,重点词是“一晃”和“十年”,处理为:“一晃”中的“一”发音时,将气息提高,音轻、高、短。“晃”,紧承其后,较快。整体上,“一晃”表现为一个很快的时间形象;“十年”的处理与之相反,“是”的发音起音较低,缓缓上扬,以强调其漫长性。二者对比鲜明,突出了时光飞逝的时空感。
再比如:“这里是一片荒凉寂寞的黄土地;而那里确实歌舞升平的十里洋场。”表现空间感的两个词“这里”和“那里”,从声音形象上要有区别。“这里”的韵母是“e”,声调是去声,因此发音时,声音逐步压向后口腔,音高压低,从听觉上拉近受众,造成了受众与播音员主持人很近的音效。“那”的韵母是“ɑ”,开口度较大,声调去声,因此应将声音放开,利用去声向远方传去,拖长音程,造成离播音主持主体很远的声音形象。“这“和”那“的音一对比,时空效果就很明显了。 新闻播报的语言特征及相关技巧
1.朴实无华:以叙述尤其是概述为主,语言平实,无拖腔甩调,无浓彩重抹。
2.准确清晰:语音规范,字正腔圆(当然不是蹦字),语句规整,层次清晰,语意集中。
3.简洁明快:“感而不入”,概述为主,音色明亮,语势常扬,不悠荡,不拖腔。
新闻播音的标准化
广播新闻从录播到直播的飞跃,使广播新闻播音也多姿多彩起来。但是只有那些规范而不死板,活泼而不怪异的新闻播音才会有生命力,而在这当中那些独具风格、特色鲜明的新闻播音更会散发出无穷魅力。
艺术的魅力在于个性、创新,但这都是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之上的。著名画家沈鹏曾说,“如果把创作与基本功比作火与水,轻视基本功的人常以远水不能救近火为理由,不想下苦功夫,可是为了救火,没有充足的水源是断然不济的,急功近利最多只能解决一点燃眉之急。”播音是一种语言艺术,所以基本功同样不能丢!现在的播音工作战线上有一些年轻人,不曾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基本功训练,语言偏而塌,而恰恰是这些人对播音学传统的理论不屑一顾,他们崇尚出新出奇,喜欢标新立异。认为自然的东西就是个性。殊不知,没有播音理论基础、没有传统播音艺术支持的创新只能走入怪圈,所谓的个性实质上就成了不规范。难怪会出现将办公室播成办公“驶”,质量播成“纸”量,几乎成了“挤”乎、甚至电饭煲也成了电饭“保”的现象。有的新闻节目甚至听起来怪腔怪调,使新闻的真实性、可信度、权威性大打折扣。著名播音学专家张颂曾说,“播音不同于日常说话,它有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时代感、分寸感、亲切感的特点。”
继承并不等于墨守成规。任何艺术都离不开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艺术要同时代的步伐一起前进。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运动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可能有无运动的物质,也没有无物质的运动。根据这一原理,艺术也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艺术的可贵之处在于创新。
创新有两个内涵:一个是继承,一个是发展。广播新闻节目的内容、形式在作着适时的调整,新闻播音也应随之调整。
新闻节目改为直播后,有一些播音员不适应这种变化,从播音岗位上退了下来,原因是这些人固守老传统,不接受新事物。有一位艺术家曾说,“旧时的花环有时也竟成为后世的桎梏。”其实真正的传统是一种精神,而不是固定的样式,精神需要注入新的生命,才能充满活力和得以延续。新闻播音如果不跟上时代的步伐,就会脱离生活,只会将听众推远。 新闻播音究竟要怎样变才能适应这个时代呢?必须让它变得更加鲜活、生动,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提高语速,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听众,多方面、多层次展现新闻播音的艺术和魅力。现在的新闻节目改变了过去按部就班的编稿方式,往往在报道之间穿插一些评论,这就需要播音员在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了解时事,准确把握当前形势。同时,新闻节目的时效性比过去大大提高,有时一些最新消息会在节目播出过程当中送达播音员手中,这就需要播音员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和直播能力。节目的大信息量,对播音员的基本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平稳顺畅:无大起大伏,无大停大连,重音少而精,停少而连多。
·上一篇文章:语言类别中容易读错的常见常用字
·下一篇文章:播音主持的语音修辞训练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qsyj.cn/news/byzc/128301911223J8EK1HD6A60E2CGI60H.htm
相关内容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