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清末太监李莲英虽然内心阴险狠毒,但在不损害慈禧利益和自身利益的时候,也伪作善人,对下属给予照顾.所以在宫内,落了一个"体恤"下属的好名声.

  慈禧六十大寿时在颐和园中游园.由于工程紧张,园中有些建筑的装修还没竣工.李莲英为了不使慈禧发怒,就带路绕着走,躲过还没修好的建筑.如果有些地面的方砖没有铺好,李莲英就紧走几步,站在缺砖的地方,用长袍遮住,挡住慈禧的视线.这些掩饰使负责修建颐和园的官员感恩不尽.

  对光绪皇帝,李莲英也用两面派的手法.光绪三岁时入宫,是李莲英亲自接进去的.醇亲王夫妇一再托咐他照顾好光绪,还经常给他送厚礼.

  李莲英在慈禧与光绪的斗争中,始终站在慈禧的立场上,但在表面上,他对光绪深表同情.光绪被囚禁在流合时,慈禧派人送给光绪的食物,有时是馊臭的.李莲英常以请安之机,偷偷地在衣袖中藏些糕点带给光绪,使光绪感恩戴德.在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皇室避难于西安的路上,李莲英见光绪衣着单薄,当着众人的面,脱下自己的外罩给光绪披上.一路上问寒问暖,照顾得尽心尽力,连下人都为李莲英的善良所感动.

  李莲英为人有一定的政治眼光,他连任了同治、光绪两朝内务大总管,与他善于笼络人心是分不开的.大奸臣秦桧也是此中高手,特别注意施恩给惠,网络党羽.俗话说:奸佞也有死党,立世为人,尤其是做领导的,谁能少了下属的积极效力呢!秦桧的死党王次翁就给他帮了大忙.

  王次翁是个穷困落魄的文人,他有个同乡叫吕颐浩,曾任当朝宰相,王次翁想去巴结他,吕颐浩不怎么重视.当秦桧就任宰相时,他又去巴结秦桧,秦桧得知了他的遭遇后,看出此人贪鄙可用,笑着对他说:"你和吕颐浩本来就不是一路人."表示出自己才是他的知音,并立即封他为吏部员外郎,接着又升为秘书少监,起居舍人,中书会人,真是火箭式的速度.

  王次翁对此自然是感激涕零,总在思念着如何向秦桧报效犬马之劳.机会终于来了,秦桧的投降政策失败,招致了金人更大规模的入侵,爱国臣民纷纷痛斥秦桧的罪行,秦桧的地位发发可危.于是,王次翁出面解救秦桧了,他对皇帝宋高宗说:"前一阶段对国家大事,谁也拿不出个准主意,如果因为秦宰相的主张小受挫折便要再换别的人来任宰相,后来的人也未必比原来的人更高明,而且新人一上台,先是要排斥异党,召收亲故,纷纷扰扰,没有一两个月休想安定下来,这对国家有什么好处?希望陛下引以为戒,别让那些小人的胡说八道钻了空子."

  宋高宗耳朵根子本来就软,信了这番话,秦桧的相位保住了.秦桧对王次翁自然也十分感激,并重重地报答了他,提拔他为副宰相,后来在迫害岳飞的罪恶活动中,王次翁又是主要的出谋划策的人物.由于他眼中只有秦桧而没有皇帝,终于遭到皇帝的反感而被贬官,但秦桧对他始终是恩宠不衰,馈问不绝.

  其实,做老板的,当领导的,结下生死之交是必须的,否则会因失去人心而垮台.三国中,不但刘备会摔孩子,孔明也不示弱.

  诸葛亮北伐是有长期规划的,所以采取军队更代制度,每到一定时期,从后方调来二成新兵,换回同数老兵,既可新陈代谢,又让服兵役的人有机会回家休养.

  有一次,司马效率对万魏军迎战,恰巧遇上蜀军更代到期,10万蜀军中调换二成回乡,老兵只有8万应战,刚到的2万新兵,缺乏经验,作战实力必然大受影响.

  蜀军将领非常担心,向诸葛亮建议,要把还乡的2万人也暂时留下.可孔明毕竟老谋练达,不肯失信于人,他借机施恩,坚持让该遗回的兵士按期按例一律准予还乡.

  这话传开,全军将士感动,大家觉得为这样的统帅效力,死也值得.于是,原该回去的,纷纷请求,志愿留下一战;本应留下的,更加奋战.在战场上,大家奋不顾身,以一当十,把人数多过三倍的司马茨大军打得落花流水.

  2.多建立有用处的关系

  现今是市场经济社会,人人自危,人人都有其程度不同的压力感.试想,如果你正处于只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或者正处于事业发展的紧要关头,你只能"有事"才"有人",如果把友谊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是解决不了生计问题,不利于事业发展的.

  "有事"当然包含许多内容."有事"时才"有人"是当前普遍的现象."求人"办事也就是"有人",为求发展、达到自己的目标,只能办事时甜言蜜语,否则也是办不成事的,如果"有事"时又"无人",那只能说明你无法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缺乏处世办事的能力,缺乏维系人际关系最基本的条件.你不通过"有事有人,无事无人"地办成几件漂亮的事情,那你的"友谊"只能是虚设.

  没有用处的人,你给他帮忙,只能让他空添内疚.多帮有用处的人,并不意味着不帮好朋友,两者并不矛盾.话又说回来,为人要知恩图报,别人帮了你,而你不图回报,岂非"不够朋友"吗?

  按中国传统心态来看,社交不应该有目标,应该"以清会友,别无所求",应该奉行一种无为哲学.谁要是在交往中注重了交往对象的使用价值,然后想方设法接近他、利用他,这就被认为"太势利".

  根据现代社会的交际观念,社交有三个基本目标.我们不能只强调信息共享、情感沟通而拒绝相求相助.我们不能把相求相助都当成"势利"来看待.为了相求相助而社交,这不是"势利",这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一种社会性行为.

  我们不妨设想,有这么一个人,他既不能与你信息共享、情感沟通,也不能与你相求相助,你会与他交朋友吗?恐怕不会.可见,人际交往还是有选择的,选择就是一种目标的体现.

  建立"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分式来说明.首先,要认清目标,接着找有相同需求的人,最后与之联系,建立关系.也就是说:

  目的十有相同需求的人一关系

  有人单靠直觉建立"关系";有人则要努力不懈,才能拓展一点"关系".前者往往难以预料结果如何;后者比较知晓拉拢关系的"天时地利".

  "关系"通常要花一点功夫才能取得.一家公司在两个月内即将面临大裁员或破产的打击,员工应该早有所闻,有人像无头苍蝇不知如何是好,有人则已悄悄地打电话联络,寻找下一个工作机会,以免和公司"同归于尽".你可以用全部的银行存款打赌,这些人一定比慌张失措的同事先找到工作,之后也会继续依靠"关系",追求更卓越的生涯.

  事实上,"关系"对他们来说就是生命线.和外界保持某种程度的"关系",消息才会灵通.要是问他们这些"关系"是怎么来的,恐怕他们也答不上来.这种事并非是鬼鬼祟祟、见不得人的勾当,而是一般人成功的秘诀.他们了解"团结力量大"的道理,最后,练成了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得到情报的神功.

  善于拓展"关系"的人,是标准的社交高手,不管是在宴会、洽谈公事或私人聚会上,总是会掌握时机.对这些"沟通大师"而言,人生就是一场历险记——会议室、酒吧、街角、餐厅,甚至在澡堂里,处处都可以"增广见闻",因此随时竖起耳朵,收听精彩的内幕消息或蜚短流长.只要你多走动必有收获.

  最会拉关系的人,不但口吐莲花、左右逢源,而且任何蛛丝马迹都逃不过他的法限.他们就是天生的侦探或是记者,不然也应颁给他们"社会学"荣誉博士.

  总而言之,人总是在心里想着身边的"关系"有无用处,看看是否能从双方的需要上做些文章,以使关系套牢.此乃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要成功,当学犹太名人
·下一篇文章:改善人际关系的四句话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qsyj.cn/news/jjkc/1283195559HKCBAF126685C99J6536.htm